3月27日,马建在腾讯NBA演播室解说明尼苏达森林狼对阵波特兰开拓者的比赛。中场休息时,镜头刚好切到腾讯体育制作的半场明星节目。他抓起手机发了一条微博,“我的大Pac-12棒极了(加油)”——美国大学篮球联盟Pac-12分区附属的俄勒冈大学在NCAA总决赛8比4的比赛中,以74比60击败夺冠热门堪萨斯大学,挺进四强,爆冷出局。
第二天晚上,上海大鲨鱼队后卫唐子豪终于有时间打开电脑,看了一场8-4的比赛,北卡75-73战胜肯塔基。“最近没事就看录像。”唐子豪说,偶尔和队友张兆旭聊聊天,“聊聊NCAA。”
张兆旭没有看视频,“太忙了,只能看看NCAA的新闻,但我仍然知道谁赢了,谁输了。”
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都是前 NCAA 球员。
马建是首位征战NCAA的中国球员,1993年至1995年效力于同为太平洋十二校联盟的犹他大学;张兆旭2007年至2010年效力于贾森·基德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;唐子豪2014年至2015年成为首位征战NCAA的中国后卫,被誉为“下一个林书豪”,就读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。
疯狂三月的热潮席卷全美,也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球迷见识了另一种篮球。NCAA(全美大学体育协会)不仅包括篮球,还包括美式足球、棒球、冰球、高尔夫等大学体育项目。不过,对于熟悉NBA的球迷来说,NCAA已经被简化为美国大学篮球。
中国球员打NCAA是什么感觉?中国球员该不该打NCAA?腾讯体育专访了马建、张兆旭和唐子豪,让我们来听听三个不同世代对于NCAA的理解。
中国球员该如何进军NCAA?
熟悉马建的人都知道,只要和他聊起NCAA,他就会滔滔不绝。当被问及中国球员是否应该参加NCAA时,马建的回答很简单:“当然应该,人们总是想往上爬。”
作为第一位征战NCAA一级联赛的中国球员,马建1988年受到UCLA(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)邀请时,对NCAA一无所知。那一代人受限于条件,别说看美国大学篮球了,就连对NBA也只有一个模糊的了解。
“我当时根本不知道UCLA在哪儿,”马建说,“有人告诉我那是美国最好的篮球学校,后来我才知道UCLA曾十次获得NCAA冠军。”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,马建启程前往美国,就是因为这四年的荒废,让他无缘UCLA,只能进入犹他大学。“我以学生的身份去的,自费去美国读书,一个原因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,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在更高的水平上打篮球。”
现在说起来,马建似乎很轻松,但在当时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,因为这相当于彻底放弃了国内篮球生涯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克服了重重困难”。
幸运的是,马建去NCAA的时候,国内还没有CBA联赛,他所在的河北队被美国高校视为业余球队,对代表NCAA打球没有任何限制。而根据NCAA规定,如果球员在职业联赛打球,并且领取薪水或补贴,是没有资格代表NCAA打球的。这也是美国大学篮球被誉为“最纯粹的篮球联赛”的原因。
1992年,马建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归来后,收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邀请。
虽然29岁的张兆旭没有那么多“困难”,但职业联赛的发展也让他的同龄人错失了很多机会。“国内的职业球员大多很小就去打职业球队,没有机会上大学。等到知道有一条NCAA的路可走时,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。”张兆旭说。
其实,张兆旭去NCAA纯属偶然。2006年夏天,他到美国AAU(业余联赛)打球,遇到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机会。“大学教练在赛季期间没有时间观察球员,但AAU是锦标赛式的比赛,夏天的时候,全美几百支球队一下子就来了,大学教练一坐就是好几天,能观察很多球员。”张兆旭说,“在其中一次比赛中,我被我们学校(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)的教练看中了。”
随着NCAA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1996年出生的唐子豪去NCAA打球也变得容易了许多。因为父母都是运动员,对美国篮球很了解,再加上有人介绍和推荐,唐子豪初二就去了美国。几经周折,他终于考进了安东尼和杜兰特的母校橡树山高中。“从寄宿家庭到住校,篮球水平也感觉上了一个台阶。”唐子豪说。
因为就读于橡树山高中,唐子豪也受到不少美国大学的关注,甚至在他去西班牙留学一年的时候,一些美国大学就主动联系他,并给他提供奖学金。“教练让我自己决定去哪所学校,他建议我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,学校的人介绍的很详细,让我和我的教练都很满意。”唐子豪说。
前往NCAA,对于中国球员来说,既是一个理想,也是一个希望。
要想进入NCAA,必须先适应美国文化
中国有句俗话叫“唱适合自己的歌”,不管你是打NBA还是NCAA,到了美国,一定要融入美国文化。
说得更明白一点,就是要和身边的人好好相处。唐子豪就做得很好。“刚到美国的时候,我经常和队友一起出去玩。”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关系、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,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语言能力。说起这事,唐子豪笑着说:“学语言,确实要多出去走走。”
当然,如果真要交朋友,其实还是有差别的。据唐子豪介绍,中国球员很难融入白人和黑人的小团体,两个小团体之间也分得很清楚,“白人一般跟白人打球,黑人跟黑人打球。”好在NCAA还有外地球员。唐子豪说:“我上大学的时候,跟队里一个墨西哥球员和两个欧洲球员相处得还不错。”
饮食方面,唐子豪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,这是所有出国的中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,“我们吃的都是西餐,一开始确实很难下咽。”张兆旭也有同样的感受,直到妈妈去了美国,给他做饭半年,他才慢慢适应。
唐子豪效力于橡树山高中
相比于他们,马建遇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,因为他在犹他大学打篮球,而犹他州是摩门教州,信仰肯定特别坚定。
初到犹他大学所在地盐湖城,马建的心情很复杂。他对美国的最初印象完全来自好莱坞大片,以为到处都像纽约,“高楼林立,遍地黄金”。但到了洛杉矶,他却大失所望,城里只有几栋楼,其余全是平房、别墅。到了盐湖城,他更是失望,“就是个大农场而已。”
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,表示:“我去那里是为了学习和打篮球。”
马建到盐湖城的第二天是星期天。一大早,教练就打电话问他:“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教堂?”马建就去了。“那时候,我还不知道摩门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有什么区别。”他穿着牛仔裤和衬衫去了教堂。到了教堂,他的第一印象是“那里的人都很漂亮”,因为男的都西装革履,女的都穿着长裙。
马建在教堂里待了三个小时,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,“听着他们唱赞美诗,感觉他们很神圣。”
这还没完。中午时分,马建从教堂出来,想去餐厅吃午饭。教练连忙说不,“你不能去餐厅吃午饭,因为周日是教堂的安息日。”说到这里,马建也笑了起来。他还特意提到了几条摩门教的规矩,“比如不能喝可口可乐、不能吃含咖啡因的食物、不能喝茶。男士的短裤必须过膝盖。在大学里,男女生12点前必须分开,不能待在一起。”
这样的生活岂不无聊?
马建想了想说:“其实还挺新的,我也对新事物很好奇,呆了六年了,感觉还不错。”
他补充道:“年轻的时候去一个新的环境,无论对球员还是普通人来说,都是一件好事。”
参加 NCAA 和 NBA 比赛有何区别?
NCAA一直被视为NBA的预备班,尤其是在禁止高中生直接进入NBA之后,NBA中除了外籍球员外,几乎没有没有为NCAA效力过的球员。
但打NCAA和打NBA完全不一样。国内一位经纪人曾尝试带几名年轻球员去NCAA,但未能如愿。这位经纪人告诉腾讯体育:“打NCAA,必须先学习,成绩不达标就不能打球。”根据NCAA规定,大学入学必须达到一定学分,如果在大学期间成绩不达标,就会被禁赛,这让很多中国球员望而生畏。
马建的回答很直接,“第一,你的运动天赋够不够,能拿到体育奖学金?第二,文化课能过吗?”
张兆旭对此深有体会。他说,“当时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属于Pac-12联盟,要求不低于2.6分(GPA,相当于国内百分制的70分)中国去nba打球的球员,低于这个分数就会被留校察看,有些学校的主力球员因为成绩不好就没法上场了。”这也让他在NCAA的首个赛季压力很大。“因为没有在国内大学读过书,不知道怎么去图书馆查资料,怎么写周报,第一年很紧张,不过还好最后考得还不错。”
为了多拿学分,张兆旭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。“ISF,Field,是我们学校比较独特的专业,学习内容是把不同领域的东西放在一起写,比如国际关系、娱乐、经济、体育管理等,每个学科我都选一些课程,然后根据这些课程写一篇论文,这就是我的跨学科研究。”
因此,他也给后来者一个建议:“选择学校、选择专业,乃至未来的发展,整个过程必然会非常艰难,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。”
早赴美的唐子豪适应能力更强,“毕竟高中是在美国读的。”但在选择专业时,他还是相当谨慎的。“刚进大学的时候,没有先选专业,要看自己喜欢什么。大一快结束了,就决定主修商科。”唐子豪说。这个专业并不轻松,课业负担重。和大多数学生一样,唐子豪上课也会打瞌睡。说起这事,他觉得有些惭愧,“每天要上五六节课,有时候累得不行。”
张兆旭和唐子豪在进入大学之前都通过了英语测试,为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但更早去美国的马建就不同了,他当时连英语都说不上流利,更别说通过学业测试了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去犹他社区学院读大学预科班,并参加了一年的家教。
如今回想起来,马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有信心。“一般来说,高水平的运动员智商都很高,美国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比国内难,反而相对容易一些。有了国内初三、高一、高二的数理化基础,在美国考上大学会很容易。”无论是留在社区大学,还是一年后进入犹他大学,马建都表现得相当出色。
“我们要明确,在大学里,篮球技术对学生来说只是辅助,整体身份还是学生,学习才是主,体育是‘辅修’,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业。”马建说。
为了把学业和篮球分开,NCAA球员不得不花更多时间选择课程。“一年两个学期,四年20个学分,每周20个小时,”张兆旭说。“我们运动员不能因为要训练而选择下午的课程,也不能因为周三要去客场比赛而选择周四以后的课程。我们必须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。”
但这恰恰是NCAA的价值所在。马建说:“NCAA讲教育,讲知识。毛主席说,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军,有了知识,就可以事半功倍。”
NCAA 改变了我的知识和世界观。有了这些知识,我意识到世界各地有不同类型的篮球。它们可能看起来大小相同,球场相同中国去nba打球的球员中国去nba打球的球员,但真正的区别在于知识。”
话语很直接,人也十分自豪。
在NCAA学习的最大优势是独立性
从美国回来后,在CBA打球,唐子豪很快明白了大学篮球和职业联赛的区别。“NCAA对球员的执行力要求非常高,教练说什么,你就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去做。美国大学的训练时间比较紧,强度也相应高一些。”唐子豪说。他还透露,训练中一旦出现失误,教练会当场叫出来,然后以折返跑来惩罚。教练会在边上计时,如果时间没到,球员就继续跑。
别以为这只是个别事件,马建也曾被罚跑了一次折返跑,现在说起这件事,他还是有些紧张。“每天30多次,教练总会对我说,‘走,回更衣室看看你犯了什么错误。’”这可不单单是靠教练的眼睛,训练的时候,场馆里会有两三台摄像机跟着拍,只要你看了录像,就逃不掉任何失误。
但训练结束后,教练就不管了,也不会有人单独照顾球员。“每周的训练量不能超过21-23个小时,其余时间都要自己练,教练不能带你去练,否则就违反了整个NCAA的规则。”马建说。
独自一人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“在NCAA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自主安排生活学习,要有计划。”张兆旭说。这和在CBA打球完全不一样。在上海大鲨鱼队打球,用张兆旭和唐子豪的话来说,“一切都是别人安排的。”“每天早上,都会有人通知我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上场、穿什么衣服,我就照做。”张兆旭说。
在大学,这一切都取决于球员的主动性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业内人士担心国内球员在NCAA可能很难有起色。一位CBA教练告诉腾讯体育,“很多国内球员变得懒惰,不是不认真训练,而是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。一旦没有比赛,一切都白费了。”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如果逼迫国内玩家独立,他们也未必能迸发出更多的能量。
尤其是中国球员在NCAA打球的有好几位,但能成为核心的却寥寥无几,这就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。“教练的精力必须主要放在主力队员身上,这时候其他人就要考虑如何保证自己的状态了”,张兆旭说,“不像国内的教练,他们很有责任心,精力充沛,能照顾到所有运动员。”
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思考自己想要什么,对未来有什么计划。“但不管怎样,独立是好的,”张兆旭说,“它让我快速成长。”
带着一点怀旧,一点自豪。
在谈及对NCAA的印象时,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中国球员异口同声地说:“那种氛围是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。”
但谈到中国球员是否应该去NCAA打球,他们也并不盲目乐观。张兆旭说: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去打NCAA,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,必须认真对待。”马建则想得更远,他认为家长应该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“我不相信十四五岁的孩子会对未来的发展有特别坚定的目标,家长应该考虑更多的问题,比如孩子的语言水平是否达标,生活有没有很好的保障。”
随着社会的发展,年轻人的眼界越来越开阔,打NCAA的限制也越来越少,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球员进入NCAA,进而进入NBA。用马建的话说,“现在的社会,信息很发达,至少你可以来问我这样的人,我会毫不犹豫地跟你分享我的经验。”
“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更幸福。”